长按复制公众号(k008118)到微信上搜索 全网追剧不用愁
曾执导了电影《尘雾家园》与高分剧集《背叛》的瓦迪姆·佩尔曼,在其最新一部作品中将视线对准了二战中的纳粹集中营,带领观众回到了那一段离我们并不算遥远的黑暗历史中。
尊重历史的严肃性,以及在厚重的人性与情感中呈现对暴虐行径的反思,可以说是这一类题材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

但在已然佳作辈出的情况下,在保证这些要求的同时还能提供一份足以令观众眼前一亮的“新意”似乎是难上加难。
在柏林电影节首映便收获了“俄罗斯版《辛德勒的名单》”如此美誉的本片便做到了这一点。
同时拥有着过硬的质量与与众不同的视角,本片也曾代表白俄罗斯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这波安利必须送出——
《波斯语课》


乍一看与纳粹集中营八竿子打不着的片名恰恰准确概括出了本片的核心概念。
掌握着主人公命运走向的正是这门来自遥远国度的语言,或者说是这个“名号”。
片中这门顶着波斯语头衔的语言其实是被临时编造出来的。
故事始于1942年的法国。
在逃亡途中被纳粹抓获的男主角(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饰)和一众犹太人坐在摇摇晃晃的卡车里。
在林间穿行的囚徒们似乎仍未预料到在这片安逸的景色中等待着他们的究竟是何等残酷的结局。

站在男主身旁的一位犹太人希望用一本波斯语书换男主身上唯一的一块面包,无心多想的男主答应了这笔怎么看都很难称得上划算的交易。
谁知这本书却意外成为了男主的救命稻草。
集中营的科赫上尉(拉斯·艾丁格 饰)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位波斯人来教他波斯语,正是这本书让吉尔斯侥幸从纳粹士兵的枪口下幸存了下来。

也因这本书上曾经主人的签名,“雷扎·朱恩”成为了男主角在集中营中的姓名。
然而面对一心求学却又为人谨慎的科赫上尉,雷扎所要应付的艰难考验才刚刚开始。
围绕着雷扎与科赫上尉的较量,《波斯语课》创造出了绝佳的悬疑感。
用仓促的谎言堆砌而成的“护身符”与科赫上尉颇重的疑心让二人间的每一次对话都紧张感十足,而显得格外安静的间歇停顿更是充斥着隐隐的不安。


就惊悚感而言,《波斯语课》所提供的观影体验甚至要超越不少类型电影,数次难以解决的危机都有着意想不到的处理方式。
科赫上尉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雷扎白天被安排在厨房工作,结束之后就来教科赫波斯语词汇。
每天4个单词,一年就是1152个,科赫预计距离战争结束还有两年左右,也就是两千多个单词。

对于希望战后去德黑兰开餐厅的科赫而言,这些单词无疑是铺就通往他美好愿景道路上的一砖一瓦;
而在时刻都在为生命而撒谎表演的雷扎看来,则是难以衡量的挑战,如同两千多颗随时可能轰然爆炸的定时炸弹,把这个在人间地狱中“走钢丝”的犹太人炸回到他原本的命运轨迹上去。

这也使得《波斯语课》中很难能出现让观众喘一口气的轻松时刻,每一天对雷扎而言都是分秒必争的考验,流逝的每一秒都如同死亡的倒计时,哪怕一个小小的口误,也将会落得个万劫不复。
为了让滚雪球一般的谎言能够持续下去,雷扎急中生智,让集中营中每一个犹太人的名字都成为了假波斯语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字被雷扎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就好似这个点子本身的与众不同,影片对于科赫上尉这一角色的塑造也有别于以往相似题材中对于纳粹的刻画。

和长官比起来,他不够激进,纳粹党或是帝国对他而言还不及一个关于战后安逸生活的梦想;
跟属下比起来,他似乎又不够凶残,没有亲手杀过一个人的他即便身处集中营这样的丑恶之地也倍感无辜,没有任何罪恶感可言。
年轻时加入纳粹党甚至都没有一个像样的理由,当初家境贫寒的科赫也许仅仅是想要一份体面的工作。
即便面对雷扎的质疑也是坦然接受,身为后勤部长官的他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只是一位恪尽职守的厨师。

在这段难掩血腥味道的历史中,科赫所代表的群体不是“穷凶极恶”,而是相比之下存在范围更加广泛的“平庸之恶”。
对于生命的蔑视以及对于暴行的熟视无睹,早已成为其意识当中的一部分。
正是这般根植心底的麻木为邪恶的滋长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最终孕育出了如工厂流水线一般高效的大屠杀。

《波斯语课》中的“语言”巧妙地挖掘出了这些血腥工厂中“平庸的零部件”身上存在的矛盾性。
真实存在的德语与假波斯语以极具讽刺性的形式各自代表了科赫这一角色截然不同的两面。
比起被纳粹思想扭曲浸染的母语,这门新学的语言就如同一张白纸,其上描绘出的科赫更像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普通人。

与暴行往往仅有一窗之隔的他却写出了岁月静好的诗句,仿佛性格中的狂躁与体制中的罪恶全都随着那单纯的梦想烟消云散了。
然而恰恰是无数渴望和平的冤魂构成了科赫口中“处处是渴望和平的灵魂”。
他的每一个发音都象征着被鲜血浸透的生命,对于幸福的祈盼实则是罄竹难书的罪行在耳畔挥之不去的回响。

他眼中的“无名之辈”成为了日夜挂在他嘴边难以磨灭的证据,他赞扬的波斯语的美,正源于他最漠不关心的那些人,也正是这些受害者的姓名,惩罚了妄想逃脱罪责的科赫,天大的讽刺。

《波斯语课》在严肃性与讽刺带来的些许幽默感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克制的情绪直到结尾才随着雷扎口中不断背诵出的姓名缓缓释放。
2840个名字,雷扎都记得清清楚楚,正是这些名字构成的语言拯救了雷扎的性命,而雷扎也将这些名字传递了下去,没有让这些受害者成为真正的无名氏。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条曾经鲜活的生命,而如今成为了他们曾经存在过的唯一的印记。
“波斯语课”用一门假的语言诉说着一种最为真诚的态度。
对于那些切实发生过的苦难与无数被其倾轧过的人们,我们不应遗忘,时刻铭记也是提醒着我们不应停止反思,以避免历史悲剧性的轮回。
这才是《波斯语课》结尾令众人沉默的那种情感的力量源泉。
这种态度,在当下仍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一盏指引众人远离平庸之恶的明灯。

PS.其实片中雷扎与科赫精彩的对手戏貌似还有一个思路清奇的理解方向,(手动狗头)纳老师的粉丝们早就明白了吧~

原创文章,作者:juhaok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ddty.com/?p=2876